近日,《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雜志2025年第3期刊發東方電氣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彥軍署名文章《發揮“大國重器”在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全文分享如下——


發揮“大國重器”在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張彥軍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對于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扎實做好新時代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強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能源技術水平,推動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就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加強能源領域多邊合作平臺建設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這為推動能源事業開創新局面、再上新臺階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氣集團)作為能源裝備制造“國家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論述精神,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勇擔責任使命,全面實施“領先戰略”和“11256”發展戰略,加快推動人才、技術、質量、成本、產業“五個領先”,聚力發展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堅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奮力譜寫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新篇章。

一、堅持先立后破,更大力度推動傳統能源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生產總量約占世界的1/5,消費總量約占世界的1/4。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超過14億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未來我國能源消費需求依然很大,能源發展面臨需求壓力和供給制約的挑戰。除了總量保障,還有峰谷調節問題,突出體現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局部時段的供需矛盾上。我國“富煤少油”,煤電長期在能源保供中發揮著“頂梁柱”“壓艙石”作用,是可靠的基礎保障性電源。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必須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一方面,強化底線思維和戰略定力,積極穩妥推進煤電、水電、核電等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加快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建設,以更高的標準端牢能源的飯碗;持續推動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發揮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增強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另一方面,在確保能源電力穩定供應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能源生產利用清潔化,推動煤電等清潔高效利用、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傳統能源高質量發展。

東方電氣集團自主研制的白鶴灘水電站左岸8臺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
東方電氣集團作為中央管理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始終堅持以優質高效的能源裝備,為我國能源電力穩定供應提供有力支撐。“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發電設備總產量達1.4億千瓦以上,先后為白鶴灘水電站、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四代快堆等國家電力工程示范項目提供關鍵核心設備,連續18年發電設備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是我國發電設備產量最大的企業。成功研制出6000馬力電動壓裂泵、12000米超深井智能鉆機,助力我國油氣勘查和資源開采。參與研制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設備“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填補了我國在超深孔科學鉆探鉆機領域的空白。穩妥推進傳統能源綠色轉型,在節能降碳、靈活性、供熱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自2021年起,對4000萬千瓦左右的煤電機組進行節能改造,對3000萬千瓦左右的煤電機組進行供熱改造,每年節約標準煤700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750萬噸。推進山東鄆城百萬千瓦高效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國家電力示范項目建設,設計煤耗達到世界最優水平,發電熱效率突破50%,與常規煤電機組相比,投產后每年能節約標準煤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4.5萬噸。探索新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首次實現世界最大化學鏈碳捕集裝備系統試驗成功,二氧化碳捕集效率達到95%以上,與傳統碳捕集技術相比,能源節約2/3的成本,將為全球電力、供熱、石化、化工、油氣等行業深度脫碳提供方案。

“地殼一號”萬米科研鉆機綜合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國際上第一口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探井。圖為2024年10月,“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里工作。 傳統能源一直以來在我國能源供給體系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推動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堅強的能源保障,全力以赴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是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務。新時代新征程上,東方電氣集團將著力發揮“看家本領”,保障能源裝備供給,通過精益管理有效提升產品質量和履約交付能力,有力支撐國家重大能源電力項目實施。貫徹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和“智改數轉”決策部署,有序提升抽水蓄能、清潔煤電、先進核電、石油鉆采設備制造能力,推動能源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以優質的能源裝備確保能源安全。聚焦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不斷挑戰大容量、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行業制高點,在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方面持續發力,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開展CCUS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助推煤電行業深度脫碳,為服務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堅持綠色轉型,更大力度加快新能源發展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近年來,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世界各國普遍共識和一致做法。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降碳減排任務艱巨。同時,我國風光資源豐富,風電的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00億千瓦,光伏發電的技術可開發量超過450億千瓦。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國風電光伏躍升發展,總裝機容量達14.1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承諾。有力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萬億千瓦時左右,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發電成本大幅下降,風電、光伏開發成本分別較10年前下降了60%和80%。促進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我國風電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新能源,盡快形成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是確保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應當堅持多能互補。一方面,我國大力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開發利用,發揮優勢做大增量,持續擴大新能源主體電源裝機規模。另一方面,加快氫能和儲能等調節性電源建設,在規模、布局、時序上與新能源做到“三位一體”,平抑風電、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大,出力不穩定的影響,有效提升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

2024年10月12日,由東方電氣集團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 東方電氣集團積極服務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制定氫能、儲能等系列行動方案,出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38條”政策和實施細則,有序推進風電、太陽能、氫能、新型儲能等新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在風電領域,成功研制出18兆瓦、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實現了海上風電重大裝備國產化、技術自主化。深度參與我國百萬千瓦、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十四五”期間風電機組產量復合增長率為21.8%。太陽能發電領域,聚焦光伏和光熱兩端發力,成立智慧光能公司,自主品牌光伏組件實現上市銷售。在國家能源局首批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中,為其中一半以上的項目提供核心設備。新疆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與同等規模火力發電相比,可節約標準煤6.2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5.5萬噸。氫能領域,布局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投運西部高原地區首座標準化固定式加氫站和國內首個管道輸氫母子加氫站,全球首創海上風電海水無淡化原位制氫系統實現滿負荷運行,氫能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應用實踐入選國家能源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新型儲能領域,參建世界最大煤電機組耦合熔鹽儲熱項目,可增加再生能源發電量350兆瓦時,每年減少標準煤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萬噸。全球首臺(套)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透平發電機組并網成功,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項世界紀錄。

東方電氣集團氫能全產業鏈應用技術示范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應當全面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推動新能源向主體能源轉變,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新時代新征程上,東方電氣集團將以“綠色動力、驅動未來”為使命,深度參與國家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和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積極參與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通過老業帶新業、新業帶新業、資源帶產業等模式,進一步增強新能源產業競爭力,積極服務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全面落實國務院國資委戰略性新興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要求,推進風電、氫能、新型儲能、電力電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力爭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占比實現較2023年提升10個百分點、達到49%。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把握海工裝備、綜合能源、數智化融合等市場機遇,為未來發展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發揮央企引領帶動作用,大力推進綠色能源消費,積極創建綠色工廠,在能源管理、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重點發力,推進生產制造節能減碳。完善碳排放雙控管理體系,建設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系統,積極推動碳核查、綠色供應鏈等工作,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如期完成。 三、堅持自立自強,更大力度推動能源技術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當前,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成功研發制造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斷刷新世界紀錄,新一代核電、小型堆等多項核能利用技術取得明顯突破,大型輕量化風電機組的制造能力持續提高。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推動能源發展動力變革的根本力量,我國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正從“跟跑、并跑”向“創新、主導”加速轉變。但部分傳統能源裝備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風機主軸承、燃機高溫部件等核心產品技術受制于人。與此同時,隨著傳統能源向新能源加速轉型,能源生產模式正從主要依靠資源轉變為更多依靠裝備,能源治理體系正由資源主導向技術創新主導轉變,針對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涉及的技術、標準逐漸成為國際能源競爭的新焦點。為了在新一輪創新大潮中搶抓機遇、占據主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應堅定不移地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聚焦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卡脖子”、國產化替代等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另一方面,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2023年6月30日,由東方電氣集團承制的“玲龍一號”全球首堆海南昌江小堆穩壓器正式發運。 東方電氣集團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始終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央企所能,努力打造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成果,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5.5%以上,新增專利數量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其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占比超過41%。加強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重組成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能源中小燃氣輪機產業鏈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中心,現有國家級研發平臺4個、省部級研發平臺18個。設立日本能源研究院、福建創新研究院、長三角創新研究院,牽頭成立中央企業先進電力裝備創新聯合體,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懷柔國家實驗室等高校、科研機構深化創新合作。繪制“主要產品技術綜合圖譜”,建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科研經費統籌機制,不斷完善創新體系,持續提升創新效能。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并實現商業化運行,填補了我國自主重型燃氣輪機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清潔能源領域提供自主可控全鏈條式“中國方案”。牽頭研制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發電機額定效率超過99%,由此構建了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大水電技術體系。主動請纓、盡己所能,與通用技術集團開展合作,依托典型應用場景需求,推動能源領域高端工業母機自主研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進一步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

東方電氣集團自主研制的中國“爭氣機”——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機(代號G5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新時代新征程上,東方電氣集團將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著力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等任務,推動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務期必成。加強重點方向研發投入,在高水頭沖擊式水電、超大型海上風電、第四代核電、摻氫燃機、新一代煤電等領域開展重大技術裝備攻關,不斷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一批“大國重器”。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加大基礎、應用研究力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和行業發展制高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重大能源裝備研制和應用帶動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不斷進步,加快形成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中央企業先進電力裝備創新聯合體、日本能源研究院平穩運行,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與更多知名高校組建聯合創新研究院。進一步優化科研出題機制、項目管理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發揮科研經費統籌機制作用,加快提升科研管理數字化水平,推動創新要素更加集中、創新生態更加開放、創新效能有效提升。
|